液压系统机器保养及故障排除 | ||
1.泵 | ||
故障 | 原因 | 处置 |
A 无油排出 | 1.回转方向错误 | 马上停止,更正电机之回转方向,如任其继续转动将为烧毁破坏之原因。 |
2.泵没有转动 | 修理连轴器。 | |
3.泵轴折断,转子没有转动 | 修理泵,确认回转数,压力是否在规定之上,轴心是否对准。 | |
4.吸入管堵塞 | 检查吸入管路。 | |
5.油箱过滤容量不足 | 清洗过滤器 | |
6.油箱过滤器容量不足 | 更换较大容量者,为泵容量之2倍以上。 | |
7.油之粘度过高 | 更换油种,设置加热器。 | |
8.回转数不足 | 以规定回转数驱动。 | |
9.吸入管之气密不良 | 检查吸入管路。 | |
10.油箱过滤器在油面之上 | 加油至液面计之基准线 | |
11.叶片从转子糟中滑出 | 修理泵。 | |
B 杂音大 | 1.吸入管小,堵塞 | 吸入真空度应在200m mHg以下。 |
2.油箱过滤器堵塞 | 清洗过滤器 | |
3.油箱过滤器容量不足 | 使用泵容量2倍以上的过滤器。 | |
4.油之粘度过高 | 更换油种,设置加热器。 | |
5.在双连泵时,吸入管错误 | 注油于吸入管,查出不良处并修理。 | |
6.由吸入管吸入空气 | 检查轴心是否对准。 | |
7.由泵油封处吸入空气 | 检查回油管配置。 | |
8.油箱内有气泡 | 加油至基准油位,双联式泵不可分别使用不同油箱。 | |
9.油面过低 | 修理泵。 | |
10.轮叶不能从叶片槽滑出 | 联轴器破损换新,轴心对准不良重新装配。 | |
11.邮联轴器发出异音 | 清洗通气孔或更换。 | |
12.油箱通气孔堵塞或容量不足 | 检查回转数。 | |
13.超过规定之后转数 | 检查压力计。 | |
14.超过规定之压力 | 修理泵,确认轴心是否对准。 | |
15.轴承磨耗 | 异常磨耗,系油脏、油中混入水分、油之粘度不正常使用时油温过高等。 | |
16.凸轮环磨损 | 再装配泵,以扭力扳手正确上紧。 | |
17.泵盖上紧不良 | 更换泵。 | |
18.泵破损 | ||
C 油量不足 | 1.无油排出 | 参照(A)项 |
2.吸入真空度过大,因吸入空气引起空蚀现在(cavitation) | 检查吸入油滤油罔、及配置(尽量用软管或直管)。 | |
3.转子cartridge磨耗,内部漏油大 | 修理泵。 | |
4.泵油盖上紧不良 | 以扭力扳手正确上紧。 | |
5.油粘度过低 | 更换油种,加装冷却器。 | |
D 密封圈 | 1.密封圈破损 | 更换轴封 |
处漏油 | 2.内部漏油多 | 修理泵,检查油粘度 |
2.溢流阀 | ||
A压力过高或过低 | 1.压力设定不当 | 重新做正确的设定。 |
2.压力失调 | 检定压力计。 | |
3.提动阀没有正确在座面上 | 取出提动阀再重组或交换提动阀,拆下调整螺栓,由外面用引导棒轻击提动阀数次,也有修好可能。 | |
4.平衡活塞动作不良 | 拆下上盖检查阀芯之孔(orifice),是否有灰尘等杂物阻塞。 | |
5.弹簧之力太弱 | 更换弹簧。 | |
6.提动阀阀座,平衡活塞座磨耗或座上有灰尘 | 清洗或更新。 | |
B压力不安定 | 1.平衡活塞动作不良 | 检查阀芯孔(orifice)是否有灰尘,阀芯动作是否圆滑,以及弹簧状态。 |
2.提动阀不安定 | 将导梢上下压数次大都可以修好。 | |
3.提动阀异常磨耗 | 更换提动阀,检查油是否脏。 | |
4.油中有空气 | 排除空气。 | |
5.提动阀座有灰尘 | 祥见(10)项,液压油污染。 | |
C微小压力振动(厉害时发出异音) | 1.提动阀异常磨耗 | 更换提动阀,检查液压油污染程度。 |
2.泄油口之空气 | 排除空气。 | |
3.与其他控制阀共振 | 祥见(6)项,共振、振动及噪音。 | |
4.油箱配管不良 | 重新配管。 | |
5.流速过高 | 更换较大控制阀。 | |
6.排出口有背压 | 使用平衡活塞型。 | |
3.减压阀 | ||
故障 | 原因 | 处置 |
A压力过高或过低 | 与(2)项溢流阀同 | 与(2)项溢流阀同。 |
B压力不安定 | 1.阀芯动作不良 | 阀芯中央之小孔(orifice)堵塞,调查排油量。 |
2.提动阀不安全 | 祥见(2)项溢流。 | |
3.提动阀异常磨耗 | 祥见(2)项溢流阀。 | |
4.油中混有空气 | 排除空气。 | |
5.排油之背压变动 | 与其他控制阀之排油管分开,尤其在液控阀更须注意。 | |
4.流量控制阀 | ||
A压力补正装置不动作 | 1.阀芯中附有灰尘 | 分解清洗。 |
2.套筒内小孔附有灰尘 | 分解清洗。 | |
3.油出入口压力差小 | 最低10kgf/c㎡ | |
B流量调整轴之回转紧 | 1.调整轴上附有灰尘 | 分解清洗。 |
2.使用于量入方式,其二次压力高时 | 降低压力后调整。 | |
3.启流点以下刻度,一次压高 | 降低压力后转动。 | |
5.方向控制 | ||
A由人工操作阀杆之油封漏油 | 1.油封破损 | 更换油封。 |
2.排油口背压 | 背压须在0.4kgf/c㎡ | |
B机械操作之阀芯不 能动作 | 1.排油口有背压 | 同上。 |
2.压下阀芯之凸块角度过大 | 凸块角度应在30摄氏度以下。 | |
3.压力口及排油口之配管错误 | 修正配管 | |
C电磁阀线圈烧损 | 1.线圈绝缘不良 | 更换电磁线圈。 |
2.磁力线圈铁心卡住 | 更换电磁圈铁心。 | |
3.电压过高或过低 | 检查电压适切调整。 | |
4.转换压力在规定之上 | 降下压力,检查压力计。 | |
5.转换流量在规定之上 | 更换流量大小控制阀。 | |
6.回油接口有背压 | 低压用为1.0kgf/c㎡,高压用为7.0kgf/c㎡以下。回油口直接接回油箱,尤其是泄油(使用外部泄油)。 | |
D液控阀不会作动 | 1.液控压力不足 | 液控控力为3.5kgf/c㎡以上,在全开或中立回油阀须加装止回阀使形成 |
2.阀芯膠著,分解清理,洗净 | 液控压力。 | |
3.灰尘进入,分解清理,洗净 | 分解清理,洗净 | |
6.共振、振动及噪音 | ||
A弹簧与弹簧共振 | 二组以上控制阀之弹簧共振。(如溢流阀及溢 | 1.将弹簧设定压力错开,10kgf/c㎡开10%以上。 |
流阀,溢流阀及顺序阀,溢流及止回阀)。 | 2.改变一方弹簧感度。 | |
3.使用遥控溢流阀。 | ||
B弹簧及配管共振 | 控制阀之弹簧与配管共振。(如排泄管路长的 | 1.改变弹簧感度。 |
溢流阀,压力设内管及配管共振)。 | 2.管路长短,大小及质变更。(用手捉住时,音色会改变时)。 | |
3.利用适当支持,使管路不致振动。(用手捉住时,声音便行停止时)。 | ||
C弹簧与空气共振 | 控制阀之弹簧与空气共振。(如溢流阀,阀口 | 将油路空气完全排出。 |
空气,止回阀口空气等)。 | ||
D液压缸振动 | 因有空气引起液压缸振动。 | 将空气排出。 |
尤其在仅有单侧进油时油封密封圈必须充分上油或塗上牛脂状二硫化铜。 | ||
E油流动声音 | 油流动噪音、油箱、管路振动。如 | |
(1)溢流阀油箱接口流出油冲到油箱的声音。 | 更换排油管路。 | |
(2)调整阀油箱接口处有L形时的声音。 | 管路应尽可能使用软管。 | |
(3)二台泵的排出侧附近行使合流时的声音。 | 流动安定后,方才使其合流。 | |
F油箱共鸣 | 油箱的共鸣音 | 1.油箱顶板使用较厚的铁板。 |
2.顶板与泵、电机之间再铺上铁板或橡胶。 | ||
3.泵、电机不装于油箱上方,而另外以像皮管连接。 | ||
G阀的切换声 | 滑轴阀的切换声 | 1.降低引导压力。 |
2.加上节流阀 | ||
H配管冲击声 | 控制阀变换时,因压力急激变动致配管发出冲击声 | 更换控制阀或管路,降低压力的急激变动,使用特殊轴塞。如开路满油 |
阀的油路(释压Decompression油路)。 | ||
I液控单向阀锤击声 | 液控单向阀的二次侧产生背压时的锤击声 | 1.消除二次侧的背压。 |
2.提高液控压力。 | ||
3.使用外部放泄的液控单向阀(pilot check valve)。 |
7.流量不足,压力不足 | ||
1. | 泵没有排油 | 祥见(1)项A. |
2. | 泵吸入空气,吸入真空度高,发生蚀现象 | 祥见(1)项C. |
3. | 泵之内部泄漏大 | 祥见(1)项B. |
4. | 溢流阀,减压阀之设定压力过低 | 祥见(2)项A. |
5. | 溢流阀在开启状态(液控外引通口之控制阀在开启状态) | 液控外引导开启之时必须为关闭状态,压力才能升高。 |
6. | 经过油路内之控制阀,液压回流至油箱。例如:全开或中立牵动型等换向阀在中立状态时 | 检查各控制阀之动向。 |
7. | 控制阀及液压缸等内部漏油 | 1.检查各组件单独之泄油。 |
8. | 控制阀,液压缸,液压马达,配管等之外部泄油 | 2.检查油之粘度,油温。 |
9. | 流量调整阀之设定不良 | 除了回油管路以外,所有之外部泄漏必须完全避免。 |
10. | 流量调整阀之设定变动 | 须充分锁紧。 |
11. | 流量调整阀之动作不良 | 祥见(4)项。 |
12. | 负荷较计划时为轻,或因连续运转而使用摩擦阻力减轻 | 降低压力调整阀之设定(并非由于故障) |
13. | 通过流量调整阀之油的粘度变化 | 使用温度补偿式控制阀。 |
8.液压缸,液压马达等不规则之运动 | ||
1. | 在油路中混有空气 | 祥见(10)项A。 |
2. | 活塞油封及活塞杆油封过紧 | 在油路之中最高之外设置通气孔,将空气完全排除。 |
3. | 活塞油封及活塞杆油封中心不准 | 在低速运动时更加显著,应将油封上紧量降低。 |
4. | 液压缸内侧有缺陷,及内径没有一定,因灰尘而致膠著 | 在无负荷状态下测定油压缸之磨擦阻力,将中心对准。 |
5. | 引导板之滑动面过紧,卡住,润滑不良 | 拆下油压缸逐项检查。 |
6. | 负荷重而动作迟缓 | 强制润滑,减少滑动面积。 |
7. | 流量调整阀因积灰尘致动作不浪 | 祥见(4)项 |
8. | 压力调整阀,流量调整阀等共振,流动成为脉动 | 祥见(6)项 |
9. | 液压缸及液压马达泄油大 | 降低溢油量,提高泵排量。 |
10. | 顺序阀之设定和溢流阀相近 | 溢流阀之设定提高为10-15kgf/c㎡或10%以上。 |
9.油温显著上升 | ||
1. | 压力调整阀之压力过高 | 较全流量必要之最高动作压力高出10kgf/c㎡不可订太高。 |
2. | 高压大容量经调压阀排出 | 检查卸载油路。 |
3. | 粘度低或泵故障致内部之泄漏过大 | 修理泵,更换液压油。 |
4. | 油箱内之油量不足 | 补充液压油,增大油箱容量,检讨回油管,过滤器之位置,装置冷却器,更换隔板位置。 |
10.液压油污染之原因及其处置 | ||
A空气(空气混入于油中之时呈白浊状,液压油必须经常体质澄清状) | ||
1. | 配管之接头(吸入侧及排出侧) | 在泵运转中,在配管上注油以发现不良处所。 |
2. | 由泵之轴封处 | 更换油封。 |
3. | 由泵之盖侧垫圈 | 吸入压力如过低则更易于吸入空气,因此吸入压力应保持在200m/mHg以上。 |
4. | 由油压缸之活塞杆油封处 | 更换油封。 |
5. | 由油压缸盖之垫圈 | 更换垫圈。 |
6. | 由储能器之气袋 | 更换气袋。 |
7. | 由各元件(element)之垫圈 | 有时须将全部之元件浸在油面之下,加装止回阀。 |
8. | 油箱之油面过低 | 加油至油位计之基准线以上。 |
9. | 回油箱在油面之上,油在油面上喷出 | 延长配管至油面以下。 |
10. | 没有隔板,吸入油箱内之气泡 | 以隔板隔开排油侧及吸入侧使发生之气泡浮上,不致被吸入。 |
11. | 不良之液压油 | 使用消泡性特佳之液压油。 |
B水(水之混入于油中之时,油呈乳白色,液压油必须经常保持澄清状) | ||
1. | 由油箱之通所孔处 | 在湿气较多之处,每隔一个月须从排油口放油以检查其油中水份,油呈乳白色时必须更换。 |
2. | 由油冷却器之配管 | 修理冷却器配管。 |
3. | 油油箱盖上 | 油箱除通气孔之外必须气密。 |
C固体 | ||
1. | 在装配时之切屑等 | 徹底实施冲洗。 |
2. | 配管之时油封 | 注意油封之安装方法。 |
3. | 由油箱盖 | 油箱除通气孔外须为气密。 |
4. | 由油箱之通气孔(加油口) | 通气孔(加油口)加装铁丝绒。 |
5. | 泵及控制阀等磨耗 | 装置磁力塞力(magnetic plug ) . |
6. | 油箱之内面油漆 | 使用耐液压油之油漆。 |
D橡胶粘著物 | ||
1. | 垫圈类被液压油溶解 | 使用耐液压溅之垫圈,储能器之气袋也须注意。 |
2. | 油箱内之油漆 | 祥见(C)项。 |
3. | 配管之油封 | 同上。 |
4. | 油之恶劣化 | 油温应控制在60℃以下,祥见(9)项。 |
使用抗氧化性之良好液压油。 | ||
11.电磁阀 | ||
动作不良 | 1.因弹簧不良致滑轴无法恢复至原位置 | 更换弹簧 |
2.阀芯之动作不良及动作迟缓 | 1.洗净控制阀内部除去油中之混入物。 | |
2.检查过滤器,必要时洗涤过滤器或更换液压油。 | ||
3.检查滑轴之磨耗情形,必要时须更换之。 | ||
3.螺栓上紧过度或因温度上升至本体变形 | 松开螺栓上紧程度(对角交互上紧) | |
4.阀芯之异常磨耗 | 检查插入端子接触状态,确认电磁线圈之动作是否正常,如果线圈断线或烧损时须换之。 | |
内部漏 | 1.口封环损伤 | 更换。 |
油大 | ||
外部漏 | 2.螺栓松 | 再上紧。 |
油 | ||
磁力线 | 1.负荷电压错误 | 检查电压,使用适当之电磁线圈。 |
圈噪音 | 2.灰尘等不纯物质进入 | 除去不纯物。 |
及烧损 | 3.电磁线圈破损、烧损 | 更换。 |
4.阀芯之异常磨耗 | 更换。 |
适当油温度限界油温示图 | |||
100℃ | |||
80℃ | |||
危险温度 | 绝对不能使用 | ||
65℃ | 限界温度 | 缩短全作动油之寿命,应使用油冷却器,油温逾60℃,每上升8℃,其使用寿命将次第减半。 | |
55℃ | 注意温度 | ||
45℃ | 安全温度 | 最适当的使用温度,性能最高,寿命最长。 | |
30℃ | 理想温度 | ||
20℃ | 常温 | 起动时无危险,但长时运转时效率低下。 | |
0℃ | 低温 | 起动时应注意,低温时工作油之粘度很高,易引起空蚀现象。 | |
以上所记温度为回油侧测定系统的油温 | |||
液压缸常用公式 | |||
液压油保养管理对策 | |||
1.使用温度在70℃以下,可能的话最好在60℃以下,特别是在高压之情况下从溢流阀流回的工作油度很高,或用加热器局部加热等均须十分注意,因高温下使用会加速氧化。 | |||
2.要控制污染,因工作油之污染物质有时会变成触媒,加速氧化。 | |||
3.避免水份混入工作油内,因水会使工作油变质,水份太多时会使工作油乳化。 | |||
4.不同制造厂家之工作油不可混用,还有同家厂商制造,但品名及等级不同之工作油须避免混用。因会引起油中添加剂的劣化。 | |||
5.要控制油压机器及配管漏油,使泄漏量达到最小。 | |||
6.工作油之定期检查。 | |||
※已经开始劣化的工作油,补充新油并不能延长使用寿命,应予全部换新。 | |||
液压机器定期检查要领 | |||
检查部位 | 检查项目 | 检查期间 | 检查方法 |
油 箱 | 漏 油 | 每 周 | 目 视 |
(含工作油) | 漏 油 | 每 周 | 目 视 |
泵 | 油清净度及性状 | 三个月 | 依赖分析 |
油 温 | 每 周 | 油温计或触感 | |
排 量 | 三个月 | 驱动器的速度测定,试验站 | |
噪 音 | 三个月 | 压力计 | |
表面温度 | 三个月 | 听感或噪音计 | |
油封,密封圈,漏 | 三个月 | 目视或检查油箱内的气泡,噪音 | |
油或吸入空气 | |||
连轴器 | 油补给,磨耗度 | 一年 | 目 视 |
压力控制阀 | 设定值及动作状况 | 三个月 | 压力计或致动器的动作状况 |
流量控制阀 | 设定值及动作状况 | 三个月 | 驱动器的速度测定 |
方向控制阀 | 动作状况 | 三个月 | 驱动器的动作检查 |
内部泄漏 | 一年 | 中立时执行元件的动作或在试验站测定 | |
线圈绝缘抵抗 | 一年 | 用500MV测定 | |
过滤器 | 清净度 | 一个月 | 目 视 |
清洁度 | 三个月 | 清洗 | |
冷却器 | 冷却能力 | 三个月 | 油温计或触感 |
漏 水 | 三个月 | 参考工作油分析值 | |
配管及管夹 | 漏 油 | 每 周 | 目视 |
(含橡胶油) | 松驰 振动 | 每 周 | 目视,触感或振动计 |
回转液压缸 | 动作时间 | 每 周 | 测定动作时间 |
振动 冲击 | 每 周 | 目视,触感或振动计 | |
漏 油 | 每 周 | 目视 | |
油压夹头 | 润滑油补给 | 每 日 | 早上上班立刻打入润滑油 |
清 洗 | 每半年 |
全部分解,清洗 |
关健字:
液压试验台
液压测试台
叶片泵试验台
液压泵马达试验台
齿轮泵试验台
液压软管试验台
多路阀试验台
电磁阀测试台
液压阀试验台
液压油缸试验台